·么或·

梦里的银河,掠过三百六十五种月色

莲花灯

    十五元宵节这天下了一场大雪,洁白的雪光透过糊了明纸的窗子,把屋子里照的亮堂堂的。挽髻青衫女子,坐在窗前的榻上,手指轻巧的折着竹条。

  “姑姑,你在做什么。”一个红衣团子从外面跑进来扑在女子腿上。

  “姑姑啊,在做供祖的大明灯和花灯。”女子已经编好了灯的骨架,轻轻刷了一层浆糊,拿起一小段红纱绸,既轻薄透光,又不易撩火,那红纱绸又绣了花鸟松柏,等把红烛放入其中点亮,花鸟灵俏,松柏深厚。

  “为什么要在元宵节供祖送灯呢?”

  “人有三魂七魄,据说有亲人尚留于世的人,他会留下一魂一魄在自己的牌位之上,守护自己的族人。元宵节传统是花灯和元宵,但是先人不能离开祠堂,所以为了感念先人的辛苦和希望他们继续能守护我们,在这一天会亲手做花灯来供祖,不仅如此,还会用面团做灯呢。”

  “先人们真的会看到吗?他们真的在吗,真的吗?”孩子眼睛亮亮的,闪着纯真的兴奋和疑惑。

  “心诚则灵。”女子对孩子轻轻眨了眨眼睛,神秘一笑。

  天色开始暗淡下来,夜幕慢慢拉开了一角,街道上万家灯花,熙熙攘攘。

  青衫女子换了一件轻红颜色的衣服,双手持着托盘,上面放置着下午亲手做的大明灯随着家里的长辈,缓步跟着父亲和兄长走进了祠堂,母亲和嫂子依次把面粉做的灯和其他供品放置在供桌上,她紧随其后,在一旁点亮蜡烛,把灯放在供桌两侧,缓缓退下去,随着嫂子,跪在蒲团上。

  “礼!”

  随着年长的人一声令下,众人全部弯下了脊背,额头贴地,心头虔诚敬重。

  墙上祖先的画像在灯火的映照下,严肃的面庞多了几分慈爱,百年不变的望着这一代代的后人。

  礼后众人跪直,长辈手执族谱认人,让他们上前来行礼,双手合十,在心中默默交代自己这段时间的收获和缺憾,还可以让祖先保佑自己让自己能心意顺遂。

  轮到女子了,她直直跪在先祖灵前,双手合十,心头宁静:望祖先保佑自己嫁的良人,保佑自己亲人平安喜乐。

  祭祖之后,吃过饭便是踏雪寻灯了。街上灯火通明,人们穿梭在热闹的街道里,赏灯,看礼,各种手艺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街上热闹非凡。女子带着多做的大明灯和花灯在一个明亮却不吵闹的角落里把灯摆好,希望把其卖出去为自己留一点小私房,但她执拗,非要写灯联,能对上的人才卖,到底是有些小女儿家的心肠。

  天色愈来愈晚,大家都裹着风雪归家了,她还有一对莲花灯没有卖出去,她不顾贴身丫鬟的劝解,因为很多人对的灯联都不和她的心意,她不愿意卖给他们。

  “小姐,你紧紧披风,实在不行咱们回吧,风雪太大了,你别感染风寒,”

  “我不,不卖完我不走。”

  她轻抚着自己写的最后一联,有点哀伤,这是她最喜欢的一联,却无人应出可心的词句。

  绣以风月明花灯,风雪夜归人。

  直到一位公子骑马路过,怜惜她女儿家又感于她的才情,静静看了一会儿那上联,规整的笔画透着温柔的边角,随后提笔补联。

  戍守疆涯暗旗旌,边月照将兵。

  女子赞叹的看着墨迹未干的苍劲笔迹,和大气的词句,她羞涩的将灯卖给了他,他笑着将灯接过来,交给身后跟着的小厮,他因天晚女儿家行走不安全,便提出将她送回家,她应了,两人隔马而行,心中都起了波澜。

  惊鸿一面,一见钟情。

  女子晚上睡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自己站在一条灯河之中,一只莲花灯游移到她面前,她捧着那朵莲花灯,远处一位公子,抚扇笑望……

  不久之后,有媒人上门说亲,听说后她前去偷偷一看,居然就是元宵当日的那位公子。她在屏风后偷望,心中盛满了羞涩的欢喜,成日闲时她绣了一个扇面,青竹温凉的扇骨,希望有一日亲手送给他。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亲事很快就被两个家族定了下来,成亲那日,红烛高照,掀开盖头的那一瞬间,她看到了他眼中满满的温柔和欢喜,他接过她手中绣着一对依偎着的黄鹂鸟的扇子,提笔在空白处写了一首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多年之后,又是十五。这天下了一场大雪,洁白的雪光透过糊了明纸的窗子,把屋子里照的亮堂堂的。挽髻青衫女子,坐在窗前的榻上,手指轻巧的折着竹条。

  “娘亲,你在做什么。”

  “娘亲啊,在做供祖的大明灯和花灯。”

  她听着这熟悉的话语,笑声应到,不远处看着娘俩的男子放下书,走过去把孩子抱了起来,和女子相视一笑。

  他们情结元宵莲灯,因此结发为夫妻,执子之手,濡沫一生。

评论(2)

热度(6)